以經(jīng)典之薪
燃奮進之火
讀《給教師的建議》有感——————
立身以立學為先,立學以讀書為本。作為教育工作者,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,離不開書的滋養(yǎng)。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全民閱讀大會中指出,閱讀是人類獲取知識、啟智增慧、培養(yǎng)道德的重要途徑,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(fā),樹立崇高理想,涵養(yǎng)浩然之氣。熱愛讀書的教師,能更有效地教書,熱愛讀書的教師,能更好地育人,正所謂“胸無點墨神難聚,腹有詩書氣自華。”一本書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,閱讀不僅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,還對教學的靈感來源以及更深一步的思考提供了豐富的素材。
追隨先哲,閱讀經(jīng)典,蘇霍姆林斯基的《給教師的建議》,雖然現(xiàn)在教育形勢發(fā)生了很大改變,但他那些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(xiàn)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,絲毫不為過時,為我在苦悶和迷茫中,提供著潛意識的理論幫助,先哲的雋語,是青春的風景,是成長的動力,是智慧的聚焦,以經(jīng)典之薪,燃奮進之火,讓閱讀呈現(xiàn)燎原之勢。
一、 “經(jīng)典”簡析
(一)寫作背景
《給教師的建議》寫于1965-1967年,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期間。許多青年教師經(jīng)常向他請教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,期待他的指導。為了滿足廣大青年教師的要求,幫助他們提高教學水平,蘇霍姆林斯基根據(jù)自己30多年的經(jīng)驗和研究教育理論的體會,創(chuàng)作了《給教師的建議》。
(二)內(nèi)容簡介
《給教師的建議》是蘇霍姆林斯基30多年從事教育實踐和教育理論研究的結(jié)晶。作者采用“建議”的形式,懇切地與教師促膝談心。作者的經(jīng)驗之談涉及教學、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,還涉及學生的自我教育、共產(chǎn)主義理想的形成、公民義務感的培養(yǎng)等問題。全書分為上下兩篇。上篇主要就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智育教育提出了建議;下篇著重討論如何協(xié)調(diào)6種教育力量以保證學生的全面和諧發(fā)展。下篇內(nèi)容大部分是從《瓦·阿·蘇霍姆林斯基文選》五卷中挑選編譯的。整本書通俗易懂,感覺就是一個經(jīng)驗豐富的老教師在與你交流,令人倍感親切,文中既有生動的實例,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,處處閃耀著實踐的光芒 。
(三)相關文獻
繼蘇霍姆林斯基的《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》之后,又有不少相關的給教師的建議的書籍出版。2004年出版的鄭杰的《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》。2009年出版的王輝的《給新教師的50條建議》及李鎮(zhèn)西的《給新教師的建議》。2011年編譯的安奈特·L·布魯肖的《給教師的101條建議》。雖然書名都極其相似,但實質(zhì)卻與蘇霍姆林斯基的《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》有很大的不同。
二、奮進之火
(一)原文摘抄
1. 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,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(wěn)定的興趣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、更長久地照耀。不要靠補課、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,而要靠閱讀、閱讀、再閱讀,正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
2. 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。
3. 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,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,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。
(二)奮進方向
一、善思勤讀,注重學生實踐技能
閱讀,點亮最遠的航路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強調(diào)了閱讀的重要性,他認為“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,那就無從說起他對知識有穩(wěn)定的興趣。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、更長久地照耀。不要靠補課、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,而要靠閱讀、閱讀、再閱讀,正正是這一點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”對此,我深有同感,閱讀,使學生與自己對話,與名家對話,與一切他們好奇卻又不熟悉的外部世界對話。學生需要一個可以浸潤書香的閱讀園地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,我期待在美讀、巧思、樂享中讓更多學生到達書海的彼岸。讀書潤心,在讀書中思考,在讀書中感悟,在讀書中提升,作為職業(yè)院校的教師,除了要關注學生在精神層面的收獲外,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技能層面,達到技術立身的目標,幫助學生將閱讀中的感悟應用實踐,在一次次的嘗試和改變中成為新時代所需要的技術人才。
二、長善救失,兼顧多種評價方式
蘇霍姆林斯基認為:“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?!边@條建議可以理解為教學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取得進步,核心方法是把學生帶入最近發(fā)展區(qū),讓他們獲得成就感,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持續(xù)地享受成就感。持續(xù)的成就感不是表揚來的,而是克服困難的任務而來。學生的成長最重要的力量是自尊感,有自尊感的孩子能調(diào)動起生命的力量去挑戰(zhàn)困難。用成就感來提升自尊感。老師不應該把學生看成抽象的學生,而應該看成一個個活生生的學生,幫助每一個學生進入良性循環(huán),通過學生持續(xù)獲得成就感來培養(yǎng)自尊感。
學生之間存在差異,因此作為教師,我們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,讓他們最后都能夠達到相同的成長程度。著名的教育家龍應臺在《孩子你慢慢來》中深刻的表達出我們應該學會寬容與等待,慢慢的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,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,而不是粗暴的強迫學生在哪個階段就必須要達到怎樣的成績,這不是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(yōu)秀的唯一標準。
面對職業(yè)學校的學生,我們更需要用這樣的態(tài)度保護好孩子心中的自尊,不要總是用成績?nèi)ズ饬恳粋€學生的好壞,因此,我們更應該側(cè)重過程性評價,通過學生的成長過程來發(fā)現(xiàn)其身上體現(xiàn)出來的變化。從事職業(yè)教育半年多以來,發(fā)現(xiàn)很多學生在初中時成績并不理想,初中評價學生的標準就是成績,在這種大環(huán)境下,學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打擊,他們學習沒有目標,也沒有動力。來到職業(yè)學校后,只要老師對他們多些關心和鼓勵,給他們自信,并發(fā)掘他們的興趣,很多學生都能夠在中職學校找到自己的奮斗目標,激發(fā)他們巨大的潛能,從他們的身上看到創(chuàng)造力和創(chuàng)新能力。讓花成花,讓樹成樹,作為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多些尊重與關愛,多角度,多方面對學生的成長發(fā)展進行評價,花開樹壯,值得耐心等待。
三、循循善誘,促進學生德育發(fā)展
作為教師“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,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,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?!碧K霍姆林斯基認為,德育居于教育的主導地位。“師者,傳道授業(yè)解惑也,”從古至今,各個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的。循循善誘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:“夫子循循然善誘人;博我以文;約我以禮;欲罷不能。”其意思為:循序漸進、耐心細致的引導,啟發(fā)和教育學生,使其逐步領悟和掌握知識或道理。在職業(yè)學校任教,我們更需要做到這一點,不管是班主任還是科任老師,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,應將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,時刻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自己的教學工作當中,對學生進行引導啟發(fā),學生只有先學會如何做人的道理,才能夠更好的進行專業(yè)知識的學習,否則就算技能再高,超沒有好的專業(yè)素養(yǎng)和道德,也很難在自己的專業(yè)技能上走的更遠,就像建樓房,要先打地基,德育教育就是專業(yè)發(fā)展的地基,只有地基打好了,才能建造更高的樓層,才能使學生成為全面發(fā)展的時代新人。
翻閱相關書籍,與那些古今賢達,睿智之人進行一場心靈對白。面對他們的博大胸襟,經(jīng)典的論述,頓時茅塞頓開,每個哲人都是一個廣闊的世界。作為教師隊伍中的新成員,我是幸運的,因為在前方這條彌漫著書香的路徑上,已有許許多多勤勤懇懇、無私忘我的教育先行者,他們用溫婉、含蓄的方式,深刻的詮釋了“學高為師、身正為范、以行立教、以德立身”之精髓。讓我懂得了作為“老師”,我們不僅僅是獲得他人的尊重、信任和敬仰;還要堅持不懈的充實自我,提升自我,完善自我,超越自我,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。我將在閱讀《給教師的建議》這部經(jīng)典著作的基礎上,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“四個堅持”為要求,以“好老師”的四有標準為目標,不忘初心,奮力前行,為職業(yè)教育的美好明天添磚加瓦。
END
攝像:劉士通
編輯:王項羽
文稿:趙 爽
一審:王項羽
二審:許廷祥
三審:胡耀文